新昌縣,位于浙江省東部,是紹興市轄縣。東與寧波市奉化市、寧波市寧??h交界,南邊與臺州市天臺縣交界,西南與金華市東陽市、金華市磐安縣交界,西、北兩面與嵊州市交界,與嵊州市同屬新嵊盆地。新昌建縣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代以前屬剡縣,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有“中國桂花之鄉(xiāng)”、“長毛兔之鄉(xiāng)”等美稱。有詩仙李白千古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天姥山。 主要景點:新昌大佛寺、新昌海洋城、穿巖十九峰、千丈幽谷、重陽宮、沃洲湖、天姥山、天濁湖、新昌世貿(mào)廣場、七盤仙谷、真君殿等。行政區(qū)劃編輯1949年5月,全縣30個鄉(xiāng)鎮(zhèn),520個保,分屬五個區(qū)。城區(qū)轄南明鎮(zhèn)、石溪鄉(xiāng)、分水鄉(xiāng)、嶺外鄉(xiāng)。東區(qū)轄鰲峰鄉(xiāng)、爐溪鄉(xiāng)、五馬鄉(xiāng)、四明鄉(xiāng)、唐詔鄉(xiāng)、大靈鄉(xiāng)、五中鄉(xiāng)、梅鶴鄉(xiāng)。南區(qū)轄儒岙鄉(xiāng)、東山鄉(xiāng)、桃源鄉(xiāng)、回山鄉(xiāng)、彩淳鄉(xiāng)、八和鄉(xiāng)、永寧鄉(xiāng)、智仁鄉(xiāng)、報國鄉(xiāng)。西區(qū)轄澄潭鄉(xiāng)、鶴溪鄉(xiāng)、遁溪鄉(xiāng)、穿巖鄉(xiāng)、鏡屏鄉(xiāng)。北區(qū)轄黃澤鎮(zhèn)、上北鄉(xiāng)、中北鄉(xiāng)、四莊鄉(xiāng)。后增設西郊鄉(xiāng)、羽林鄉(xiāng)、岱石鄉(xiāng)、靈川鄉(xiāng)、桂溪鄉(xiāng)、下北鄉(xiāng)。12月,劃出南區(qū)(儒岙區(qū))轄的回山、智仁、八和、彩淳四鄉(xiāng),西區(qū)(澄潭區(qū))轄的鏡屏鄉(xiāng),建立回山區(qū)。全縣共6個區(qū),36個鄉(xiāng)鎮(zhèn)。1950年9月,調整行政區(qū)劃,全縣6區(qū),70鄉(xiāng)鎮(zhèn),533行政村。城區(qū)轄城關鎮(zhèn)、西嶺鄉(xiāng)、西郊鄉(xiāng)、嶺外鄉(xiāng)、新溪鄉(xiāng)、石溪鄉(xiāng)、新民鄉(xiāng)、分水鄉(xiāng)。大市聚區(qū)轄大市聚鎮(zhèn)、水簾鄉(xiāng)、爐巖鄉(xiāng)、黃壇鄉(xiāng)、爐溪鄉(xiāng)、沙溪鄉(xiāng)、龍皇堂鄉(xiāng)、董村鄉(xiāng)、三坑鄉(xiāng)、結溪鄉(xiāng)、方泉鄉(xiāng)、大靈鄉(xiāng)、蔡峰鄉(xiāng)、五馬鄉(xiāng)、雪溪鄉(xiāng)、莒根鄉(xiāng)、梅鶴鄉(xiāng)、新鶴鄉(xiāng)。儒岙區(qū)轄儒岙鄉(xiāng)、岱石鄉(xiāng)、桃源鄉(xiāng)、永寧鄉(xiāng)、白巖鄉(xiāng)、韓妃鄉(xiāng)、天姥鄉(xiāng)、報國鄉(xiāng)、石磁鄉(xiāng)、三聯(lián)鄉(xiāng)?;厣絽^(qū)轄回山鄉(xiāng)、西山鄉(xiāng)、塘西鄉(xiāng)、中彩鄉(xiāng)、上彩鄉(xiāng)、下彩鄉(xiāng)、彩淳鄉(xiāng)、八和鄉(xiāng)、泄上鄉(xiāng)、安頂鄉(xiāng)、鏡屏鄉(xiāng)、祥棠鄉(xiāng)、智仁鄉(xiāng)。澄潭區(qū)轄澄潭鎮(zhèn)、誠愛鄉(xiāng)、東山鄉(xiāng)、東溪鄉(xiāng)、梅溪鄉(xiāng)、白鶴鄉(xiāng)、靈川鄉(xiāng)、外遁山鄉(xiāng)、里遁山鄉(xiāng)、桂溪鄉(xiāng)、穿巖鄉(xiāng)、鏡嶺鎮(zhèn)、潛溪鄉(xiāng)。黃澤區(qū)轄黃澤鎮(zhèn)、前良鄉(xiāng)、蘭洲鄉(xiāng)、孟家塘鄉(xiāng)、大塘鄉(xiāng)、藕岸鄉(xiāng)、查林鄉(xiāng)、胡卜鄉(xiāng)。1952年6月,劃出大市聚區(qū)所轄的大靈、莒根、五馬、方泉、雪溪、董村、蔡峰、三坑、結溪9鄉(xiāng),成立小將區(qū)。同時,城關鎮(zhèn)改為縣直屬鎮(zhèn),城區(qū)更名為城郊區(qū)。1953年5月,蔡峰鄉(xiāng)從小將區(qū)劃出,歸屬大市聚區(qū)。1956年4月,70個鄉(xiāng)鎮(zhèn)縮并為36個,行政村增至536個。保留小將、儒岙、回山三區(qū),撤銷城郊、澄潭、黃澤、大市聚四區(qū)。同年11月,城郊等四區(qū)恢復。全縣鄉(xiāng)鎮(zhèn)為:城關鎮(zhèn)、新民鄉(xiāng)、西嶺鄉(xiāng)、新溪鄉(xiāng)、黃澤鎮(zhèn)、藕岸鄉(xiāng)、孟家塘鄉(xiāng)、新林鄉(xiāng)、澄潭鎮(zhèn)、遁山鄉(xiāng)、鏡嶺鄉(xiāng)、東溪鄉(xiāng)、白巖鄉(xiāng)、誠愛鄉(xiāng)、梅溪鄉(xiāng)、八和鄉(xiāng)、中彩鄉(xiāng)、智仁鄉(xiāng)、彩淳鄉(xiāng)、回山鄉(xiāng)、鏡屏鄉(xiāng)、大靈鄉(xiāng)、五馬鄉(xiāng)、董村鄉(xiāng)、雪溪鄉(xiāng)、聯(lián)盟鄉(xiāng)、報國鄉(xiāng)、儒岙鎮(zhèn)、永寧鄉(xiāng)、石磁鄉(xiāng)、岱石鄉(xiāng)、蔡峰鄉(xiāng)、沙溪鄉(xiāng)、梅鶴鄉(xiāng)、爐溪鄉(xiāng)、大市聚鎮(zhèn)。1957年,增設黃壇鄉(xiāng)、安頂鄉(xiāng)、靈川鄉(xiāng)、結溪鄉(xiāng)、西郊鄉(xiāng)、桃源鄉(xiāng)。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全縣組織新昌、澄潭、鏡嶺、回山、儒岙、小將、大市聚、沙溪、黃澤等9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全一制。下轄72個生產(chǎn)大隊、507個生產(chǎn)隊。新昌人民公社轄城關、七星畈、五四、金星、禮泉、拔茅、桃源、岱石、姚宮、丁村、石溪、甘棠、等12個生產(chǎn)大隊,79個生產(chǎn)隊。澄潭人民公社轄里王、莒溪、絞車嶺、梅渚、山頭、棠川、遁山、澄潭、白巖、誠愛等10個生產(chǎn)大隊,71個生產(chǎn)隊。儒岙人民公社轄儒岙、三聯(lián)、南橫、天姥、石磁、報國、智仁、祥棠、永寧、韓妃等10個生產(chǎn)大隊,67個生產(chǎn)隊?;厣饺嗣窆巛牰珊印⒀爬?、回山、湯家、大宅里、上宅、下巖、新市場等8個生產(chǎn)大隊,62個生產(chǎn)隊。大市聚人民公社轄黃壇、溪西、青壇、西山、坑西、大市聚、白石、竹岸、胡卜等9個生產(chǎn)大隊,73個生產(chǎn)隊。小將人民公社轄結溪、雪溪、莒根、三坑、大靈、方泉、芹塘、茅洋等8個生產(chǎn)大隊,46個生產(chǎn)隊。黃澤人民公社轄藕、塘、孟家塘、黃澤等4個生產(chǎn)大隊,41個生產(chǎn)隊。鏡嶺人民公社轄鏡嶺、樓、彩、下潘、西坑、安山、西山頭等7個生產(chǎn)大隊,44個生產(chǎn)隊。沙溪人民公社轄龍皇堂、蔡峰、沙溪、董村等4個生產(chǎn)大隊,24個生產(chǎn)隊。1958年11月,新昌縣撤銷建制與嵊縣合并。1959年1月生產(chǎn)大隊更各為管理區(qū),規(guī)模有所調整。原新昌縣域內設9個人民公社,52個管理區(qū),7月,新昌大隊管理區(qū)改為鎮(zhèn)建制。1959年2月,管理區(qū)復稱大隊。1961年4月,縮小公社規(guī)模,調整管理體制,原公社恢復為區(qū)級行政建制,以管理區(qū)建公社,行政權相當于鄉(xiāng)政府。下轄生產(chǎn)大隊,相當行政村。1961年12月,新昌縣建制恢復,轄8個區(qū)、1個鎮(zhèn)、48個公社、818個大隊。城郊區(qū)轄1鎮(zhèn)9公社:城關鎮(zhèn)和西嶺、西郊、拔茅、桃源、岱石、新溪、新民、孟家塘、大明市等公社。澄潭區(qū)轄8個公社:澄潭、梅渚、山頭、誠愛、白巖、東溪、靈川、遁山。鏡嶺區(qū)轄5個公社:西坑、鏡嶺、肇圃、鏡屏、安山。回山區(qū)轄5個公社:回山、安頂、中彩、彩淳、八和。儒岙區(qū)轄5個公社:儒岙、石磁、報國、永寧、智仁。大市聚區(qū)轄5個公社:大市聚、爐溪、黃壇、新林、梅鶴。小將區(qū)轄7個公社:大靈、方泉、三坑、五馬、莒根、雪溪、結溪。沙溪區(qū)轄4個公社:沙溪、董村、蔡峰、龍皇堂。1962年6月,區(qū)公所撤銷,公社直屬縣。1966年3月,城關鎮(zhèn)人民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刮起"破四舊風",12月,12個公社更名:孟家塘改八一,蔡峰改東風,龍皇堂改東方紅,肇圃改東升,八和改新天,黃壇改解放,大明市改立新,梅鶴改紅旗,安頂改頂峰,五馬改高峰,白巖改紅星,智仁改長征。1968年,恢復區(qū)建置。1970年6月,撤銷靈川、山頭、誠愛三公社,分別并入澄潭、梅渚、東溪三公社。1972年3月,以恢復建制。1979年,長詔水庫區(qū)內爐溪、解放兩公社合并。稱長詔公社。1980年,5個公社復名:立新復稱大明市、東風復稱蔡峰、東升復稱肇圃、八一復稱孟家塘、高峰復稱五馬。城關鎮(zhèn)公社改為縣屬鎮(zhèn)建制。1981年,為避免公社、大隊重名,東溪公社改稱東茗公社,永寧公社改稱永豐公社。1983年至1984年,政社分立,恢復鄉(xiāng)、村建制。1985年1月,澄潭鄉(xiāng)改為鎮(zhèn)建制。7月,儒岙鄉(xiāng)、大市聚鄉(xiāng)、大靈鄉(xiāng)改鎮(zhèn)建制。大靈鄉(xiāng)改鎮(zhèn)后,稱小將鎮(zhèn)。12月,拔茅鄉(xiāng)、鏡嶺鄉(xiāng)改為鎮(zhèn)建制。1988年12月,沙溪鄉(xiāng)改為鎮(zhèn)建制。1989年5月,回山鄉(xiāng)改為鎮(zhèn)建制。1989年底,全縣轄8區(qū)9鎮(zhèn)(其中城關鎮(zhèn)為縣直屬鎮(zhèn)),39個鄉(xiāng),16個居委會,777個村,3479個村民小組。1992年5月,全省進行撤區(qū)擴鎮(zhèn)并鄉(xiāng)。全縣轄11鎮(zhèn)7鄉(xiāng)。西嶺、西郊、新民三鄉(xiāng)并入城關鎮(zhèn);桃源鄉(xiāng)并入拔茅鎮(zhèn);大明市、孟家塘鎮(zhèn)兩鄉(xiāng)合并,稱大明市鎮(zhèn);石磁、報國兩鄉(xiāng)并入儒岙鎮(zhèn);紅旗、長詔兩鄉(xiāng)并入大市聚鎮(zhèn);方泉、五馬兩鄉(xiāng)并入小將鎮(zhèn);蔡峰、董村兩鄉(xiāng)并入沙溪鎮(zhèn);安頂、新天兩鄉(xiāng)并入回山鎮(zhèn);梅諸、誠愛、山頭三鄉(xiāng)合并稱梅諸鎮(zhèn);靈川、遁山兩鄉(xiāng)并入澄潭鎮(zhèn);西坑、肇圃兩鄉(xiāng)并入鏡嶺鎮(zhèn);新溪、岱石、永豐三鄉(xiāng)合并稱城南鄉(xiāng);莒根、三坑、雪溪三鄉(xiāng)合并稱巧英鄉(xiāng);中彩、彩淳兩鄉(xiāng)合并稱雙彩鄉(xiāng);龍皇堂鄉(xiāng)并入新林鄉(xiāng);紅星鄉(xiāng)并入東茗鄉(xiāng);安山鄉(xiāng)并入鏡屏鄉(xiāng);長征鄉(xiāng)原建制不變。2001年11月,全縣有9鎮(zhèn)、7鄉(xiāng),轄777個行政村。2002年10月,城關鎮(zhèn)23個居委會合并組建為12個社區(qū)居委會,即:七星、鼓山、茶亭、鐘樓、梅湖、市中、東溪、湖蓮潭、城南、鳳山、臨江、臨城。另有鏡嶺、大市聚、儒岙、澄潭4個鄉(xiāng)村居委會。2004年,全縣進行行政村規(guī)模調整,由777個調整到416個。2006年,城關鎮(zhèn)大佛寺村進行撤村并居,撤消大佛寺村行政村建制,其區(qū)域并入茶亭社區(qū),全縣行政村由416個調整到415個。2006年,鏡屏鄉(xiāng)并入鏡嶺鎮(zhèn),長征鄉(xiāng)并入儒岙鎮(zhèn)。2008年,在縣城西部南巖區(qū)塊設立南巖社區(qū),全縣社區(qū)居委會由12個調整到13個。2008年底,全縣有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8個建制鎮(zhèn),5個鄉(xiāng),3個街道),下轄4個鄉(xiāng)村居民委員會,13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415個村民委員會。全縣有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8個建制鎮(zhèn),5個鄉(xiāng),3個街道):羽林街道、南明街道、七星街道、沙溪鎮(zhèn)、儒岙鎮(zhèn)、回山鎮(zhèn)、澄潭鎮(zhèn)、小將鎮(zhèn)、鏡嶺鎮(zhèn)、梅渚鎮(zhèn)、大市聚鎮(zhèn);雙彩鄉(xiāng)、巧英鄉(xiāng)、東茗鄉(xiāng)、新林鄉(xiāng)、城南鄉(xiāng)。4個鄉(xiāng)村居民委員會,13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415個行政村??h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90號。
地理環(huán)境編輯地理位置新昌縣東起北緯29°22′,東經(jīng)121°13′,西至北緯29°19′,東經(jīng)120°41′,南起北緯29°13′,東經(jīng)120°46′,北至北緯29°33′分,東經(jīng)121°07分′。東鄰寧海、奉化,南接天臺,西南毗連磐安、東陽,自西至北與嵊州市接壤,東西相距52.3公里,南北間隔36.9公里。
氣候環(huán)境
新昌屬亞熱帶氣候,地處中、北亞熱帶過渡區(qū),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夏初雨熱同步而盛夏多晴熱,秋冬光溫互補,災害性天氣較多。常年日照約1900小時,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500毫米,無霜期240天。 同時具有典型山地氣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異明顯。 四季分布為冬夏長、春秋短。春季,冷暖空氣團在縣境進退交鋒,驟冷驟熱,天氣多變,陰雨連綿。降水量多,占全年26%~35%。3、4月份出現(xiàn)“倒春寒”。初夏,常有“梅雨”,降水量大,有時5月下旬提早出現(xiàn)“梅雨”。盛夏7~8月間,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入境,天氣晴熱,形成“伏旱”,常有臺風、狂風暴雨致災,亦伴降水解旱。午后常有地方性雷陣雨,間有冰雹、大風、暴雨成災。降水量占全年37%左右。初秋,冷暖空氣團交鋒,多低溫陰雨天,仲秋后受長江下游小高壓影響,秋高氣爽,常見“秋旱”,十月間出現(xiàn)“小陽春”。降水量占14%。冬季,高潮通過西北河谷平原(盆地)進入三江河谷,氣溫驟降,降水量占全年23%。
地形地貌
地貌新昌位于曹娥江上游,地貌特征“八山半水分半田”。新昌縣主要山峰海拔均在600米以上,最高峰為小將菩提峰,海拔996米。四明山脈自東北入境,構在小將至沙溪山地。天臺山脈兩支自中南部入境,古稱“一邑主山”的天姥山區(qū)逶迤綿亙至鞍頂山,構成儒岙至回山東部山地。會稽、大盤山脈自西南入境,盤亙于鏡屏鄉(xiāng)的安山和鏡嶺鎮(zhèn)的西坑一帶,構成鏡嶺南部山地。中部為丘陵臺地,一般為海拔250米至500米玄武巖臺地,范圍較大的有回山、大市聚、孟家塘、遁山等,邊緣為陡坡峻嶺。新昌縣是浙閩低山丘陵的一部分。東部以低山丘陵為主,主要高峰均在海拔800米以上,中部多為300米以下的丘陵臺地,自南向北梯級下降,西北部為河谷與低丘地相間分布,海拔在150米以下,最低處海拔才28米。據(jù)統(tǒng)計全縣山地面積為382.4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1.7%,丘陵臺地面積為765.48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2.25%,盆地面積73.5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58%。根據(jù)1989--1992年土地資源調查,全縣土地總面積182.08萬畝,其中耕地50.17萬畝(含田埂地埂),占27.56%;園地17.8萬畝,占7.03%;林地90.41萬畝,占1.08%;水域8.11萬畝,占4.45%;未利用地11.72萬畝,占6.44%。河流新昌縣有澄潭、新昌、黃澤三大主要河流,縣境流域面積1209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73條,部長455.6公里,河網(wǎng)密度0.38公里/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區(qū)性河流,支流多,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澄潭江、新昌江、黃澤江呈折扇形流向西北注入曹娥江。澄潭江澄潭江系曹娥江干流,源于磐安縣尖公嶺(海拔870米),始稱藤(騰)溪,過五丈巖水庫稱夾溪,于本縣回山鎮(zhèn)石年坑西北1公里處入境,由南向北流經(jīng)鏡嶺、澄潭、梅渚等鄉(xiāng)鎮(zhèn),在田東的白渡溪流入嵊州市,全長91公里。新昌境內44.1公里,流域面積388.6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1.8%,上、下游河寬分別為80至140米左右。兩岸集中著全縣60%以上的耕地和70%以上的人口。解放后,該縣在上游興建了石門水庫和門溪水庫,為控制和減輕沿江地區(qū)洪澇災害提供了保障。新昌江
新昌江新昌江系曹娥江支流。源出于天臺華頂山,經(jīng)石梁瀑布、石橋鄉(xiāng)慈圣至大竹園入境,經(jīng)小將鎮(zhèn)上海村稱茅洋江、黃壇江,向西北斜貫縣境中部,經(jīng)大市聚鎮(zhèn)、羽林街道、南明街道、七星街道至后溪村西北半公里處入嵊州市境內,全長67.3公里。新昌境內48.9公里,流域面積43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6.3%,河寬平均60米左右,自然落差173米,中游有長詔長庫又稱沃洲湖,系省級風景名勝區(qū)。黃澤江黃澤江舊稱王澤溪,源于今巧英鄉(xiāng)耐煩嶺(中溪村東南3公里),始稱莒根溪。經(jīng)大市聚鎮(zhèn),至新林鄉(xiāng)竹岸后稱廣溪,經(jīng)羽林街道欽村后稱橫溪,經(jīng)長山村后稱黃澤江,入嵊州至黃澤浦口入曹娥江,全長70.6公里。新昌境內50.6公里。流域面積37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0.9%,河寬平均70米左右,自然落差257米,其上游有巧英水庫。交通編輯2013年全縣新建公路14.14公里,年末公路總里程達到1324公里,其中一級及一級以上公路58公里。年末公路密度達到109.11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13年底,新昌擁有營業(yè)性道路運輸及相關業(yè)務經(jīng)營戶2507家,其中道路運輸經(jīng)營2104家,增長11.7%;相關業(yè)務經(jīng)營403家,其中各類汽車維修企業(yè)316家,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學校5所。2013年末,全縣有各種運輸車輛2894輛,其中旅客運輸車345輛,載貨汽車2549輛。2013年全縣完成貨物運輸量991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8682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1%;完成旅客運輸量1811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49951萬人公里,增長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