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2′~118°14′,北緯41°35′~42°40′,東、西、北三面分別與內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別與豐寧滿族自治縣、隆化縣相連。縣境東西長138公里,南北寬118公里,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轄7個鎮(zhèn)、30個鄉(xiāng),共312個行政村、5個社區(qū)、1個居民委員會、1個縣直轄生產隊??側丝?32573人,是以滿族、蒙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境內共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苗族等30個民族。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GDP)71.7億元,并先后被確定為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國商品?;乜h、中國旅游明星縣等。行政區(qū)劃編輯截至2011年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轄7個鎮(zhèn)(圍場鎮(zhèn)、四合永鎮(zhèn)、克勒溝鎮(zhèn)、棋盤山鎮(zhèn)、半截塔鎮(zhèn)、朝陽地鎮(zhèn)、朝陽灣鎮(zhèn))、30個鄉(xiāng)(腰站鄉(xiāng)、黃土坎鄉(xiāng)、銀窩溝鄉(xiāng)、藍旗卡倫鄉(xiāng)、四道溝鄉(xiāng)、新地鄉(xiāng)、育太和鄉(xiāng)、廣發(fā)永鄉(xiāng)、楊家灣鄉(xiāng)、郭家灣鄉(xiāng)、大喚起鄉(xiāng)、哈里哈鄉(xiāng)、新?lián)茑l(xiāng)、寶元棧鄉(xiāng)、張家灣鄉(xiāng)、山灣子鄉(xiāng)、姜家店鄉(xiāng)、三義永鄉(xiāng)、下伙房鄉(xiāng)、燕格柏鄉(xiāng)、城子鄉(xiāng)、牌樓鄉(xiāng)、御道口鄉(xiāng)、老窩鋪鄉(xiāng)、大頭山鄉(xiāng)、南山嘴鄉(xiāng)、石桌子鄉(xiāng)、西龍頭鄉(xiāng)、龍頭山鄉(xiāng)、道壩子鄉(xiāng)),共312個行政村、5個社區(qū)、1個居民委員會、1個縣直轄生產隊。
地理環(huán)境編輯位置境域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2′~118°14′,北緯41°35′~42°40′,東、西、北三面分別與內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別與豐寧滿族自治縣、隆化縣相連。距承德市區(qū)138公里,距省會石家莊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h境東西長138公里,南北寬118公里,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
地貌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帶,為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與燕山山脈的結合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700~1900米。
氣候
圍場屬北(寒)溫帶—中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型、高原—山地氣候。冬長夏短;夏半年,受副熱帶暖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天氣溫暖多雨,無明顯盛暑季節(jié);冬半年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寒冷干燥。春秋兩季則是這兩種氣團的轉換季節(jié),風向多變,天氣復雜,氣溫變化劇烈,春季氣溫回暖快天氣干燥少雨,而秋季則氣溫迅速變涼,氣候涼爽怡人。且壩上、壩下不同區(qū)域氣候條件很不一致,小氣候差異很大。輻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7~13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向陽坡太陽輻射較多。其分布趨勢是北少南多。季節(jié)分布是春夏兩季居多,占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的64%,冬季輻射量最小,12月份僅為530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生理輻射≥0℃、≥5℃、≥10℃、≥15℃、≥20℃期間總量分別為99.90、83.90、57.70、50.20、15.50千卡/平方厘米。5~9月份作物生長期間的太陽輻射量為73.6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5%。日照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全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577~283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8%~64%。其中4~9月日照時數(shù)近1500小時,超過全年日照時數(shù)的55%;作物生育期間日照時達為1200小時以上,占全年日照時數(shù)的43%以上。全縣大部作物為一季短作,所以均能滿足作物對光能的需求。氣溫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年平均氣溫在-0.50~6.00℃之間,年平均最高氣溫在7.00~13.00℃之間,年平均最低氣溫在-8~4℃之間;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9.40℃,出現(xiàn)于2000年7月14日。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xiàn)持續(xù)暖冬現(xiàn)象,年平均氣溫發(fā)生明顯變化,1991~2005年,年平均氣溫為5.80℃,較80年代前平均值升高1.10℃。氣溫變化尤以1~3月最為明顯,分別較歷史平均值上升1.40、2.70和1.50℃。夏季上升為0.60℃。降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年降水量為300~560毫米,時空分布上差異較大。從地理分布看,縣西為少雨區(qū),縣東為較少雨區(qū),縣中為多雨區(qū)。從季節(jié)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72%,春季雨量較少,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2%~15%。在冬季,北部壩上地區(qū)降水量多于中南部,可達10毫米以上,其他鄉(xiāng)鎮(zhèn)為3~5毫米。作物生育期間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991~2005年降水平均值無明顯變化,但15年間經歷一個相對多雨期和一個少雨期。1991~1999年為相對多雨階段,均降水量為535.80毫米;2000年后為相對少雨期,特別是2000~2002年連續(xù)年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旱情,2000年盛夏6、7月降水量僅為59.70毫米,2001年春季干旱持續(xù)到5月;2002年春夏干旱間斷出現(xiàn),5月降水僅5.20毫米,7月降水22.70毫米,旱象十分嚴重。2003年降水出現(xiàn)3個歷史極值,即8月降水量僅10.40毫米,為歷史同期最少;9月降水量為198.00毫米,為歷史同期最多;全年降水總量達604.00毫米,為歷史上最多的年份。蒸發(fā)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491.10毫米左右,冬季蒸發(fā)量最小,夏季最大。以蒸發(fā)量和降水量之比來看,春季最大,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8~10倍,因此土壤失墑嚴重,導致春旱和風沙天氣。霜期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各區(qū)霜期差異較大。1980年前,中南部地區(qū)初霜為9月20日,終霜為5月14日,無霜期128天;西北部地區(qū)初霜為9月12日,終霜為5月25日,無霜期111天;壩上高原區(qū)初霜為8月25日,終霜為6月22日,無霜期63天。1980~2005年間,全縣初霜日延遲到9月21日;終霜日提前到5月8日;各區(qū)無霜期分別延長3~4天。地溫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年平均地面溫度為7.90℃,極端地面最高溫度為68.90℃,出現(xiàn)于1992年7月6日;極端地面最低溫度為-36.70℃,出現(xiàn)于1971年3月6日。5.00厘米地溫穩(wěn)定通過12℃、14℃、15℃的平均初日分別為10/5,15/5,18/5。凍土1981~1990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年平均凍土深度103.20厘米。1991年后,由于氣候變暖,凍土層深度變淺,多數(shù)年份均小于100.00厘米。到2005年,15年平均凍土深度90.20厘米。
水文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河流多,且均于縣境內,水淺流急,受雨水補給影響,流量變化大??煞譃闉春雍瓦|河水系。伊遜河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長88.5公里,流域內為主要經濟區(qū)。小灤河自北向南流經西部地區(qū),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長 95公里,該河源于塞罕壩上茂密的森林,因匯入灤河故得名“小灤河”。陰河源于北部接壩地區(qū),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長62.1公里,也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最大的河流。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礦產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硅砂、沸石、瑩石、油母頁巖、玄武巖等,其中硅砂儲量3億噸,居河北省第一位。已探明的礦產有36種,開發(fā)利用的20種,是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造型材料生產基地,適合于大規(guī)模開采。
生物資源
按多年調查統(tǒng)計,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域內各門植物有170余科、470余屬、1100余種或變種,其中:大型真菌30余科70余種,苔蘚植物35科200余種,蕨類植物12科20余種,裸子植物3科15種,被子植物90余科800余種或變種。有很多品種形成了龐大的植物群落,有些屬國家級或省級保護植物,有些屬當?shù)叵∮泻币娬滟F品種。除人工從外地引進(含建國前引進)外,純屬鄉(xiāng)土品種。大型菌類有:猴頭菌、耳木菌、珊瑚菌、密環(huán)菌即榛蘑、白口蘑、木靈芝等。當?shù)叵∮泻币娀蛐麓_認植物有:照山白、鹿蹄草、臭冷杉、堅樺、黃胭脂花、東方草莓等??晒﹫@林綠化植物有:油松、杜松、云衫、核桃楸、冷海棠、黃檗、五角楓、糠椴、小葉白蠟、稠李、暴馬丁香、花楸、紅瑞木、接骨木、興安杜鵑、山刺玫、忍冬、莢蓮、山櫻桃、珍珠梅、八仙花等??晒╋嬘没蛩幱玫恼滟F植物有:沙棘、山杏、胡枝子、小葉錦雞兒、刺五加、鼠李、巖青蘭、黃芹、黃芪、石韋、野金絲桃、白屈菜、曼陀羅、列當俗、青蒿、小叢紅景天等。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已查明的脊椎動物計5綱28目78科183屬323種,其中:魚綱4目5科21屬23種,如細鱗魚、鯽魚、泥鰍。兩棲綱1目3科5種,如中國林蛙、中華大蟾蜍。爬行綱1目5科5屬15種,如虎斑頸槽蛇,俗稱野雞脖子、雙錦蛇俗稱花帶子。鳥綱16目50科121屬228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白鸛、黑鸛、白頭鸛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大天鵝、高山禿鷲、黑琴雞、灰鶴、白枕鶴、草原雕、烏雕、蒼鷹、雀鷹、松雀鷹、白尾鷂、獵隼、紅隼、雕鸮、長耳鸮、縱紋腹小鸮等。哺乳鋼6目15科35屬51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猞猁、兔猻、石貂、水獺、豹貓、馬鹿、蒙古羚、斑羚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1年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共有179616戶,其中鄉(xiāng)村戶數(shù)為129453戶。全縣共有人口532573人,其中男277959人、女254578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40175人,非農業(yè)人口92362人。全縣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8.1%,其中滿族250410人,占總人口的47.02%,蒙古族56037人,占總人口的10.5%,回族1907人,占總人口的0.4%,其他26個少數(shù)民族1050人,占總人口的0.2%。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以滿族、蒙古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境內共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苗族、白族、維吾爾族、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高山族、土家族、彝族、藏族、達斡爾族、傣族、土族、哈尼族、羌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哈薩克族、普米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基諾族等30個民族。
交通編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華北地區(qū)通往內蒙古和東北地區(qū)的交通要道之一。圍多(圍場—多倫)公路、承赤(承德—赤峰)西線公路和承圍公路交匯于此;京通鐵路(北京—通遼)從廟宮入境,經四合永、腰站、銀窩溝、克勒溝、朝陽地等5個鄉(xiāng)(鎮(zhèn))出境入內蒙古自治區(qū)??h城距境內最近的火車站——四合永站18公里。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71.7億元,是2001年的4.1倍,年均增長8.8%。與全市年均增速相差4.6個百分點,位居全市7位。其中第一產業(yè)GDP總量由4.8億元增加到28.6億元,年均增長10.9%;第二產業(yè)GDP總量由4.3億元增加到21.6億元,年均增長 8%;第三產業(yè)GDP總量由8.2億元增加到21.5億元,年均增長7.6%。三次產業(yè)結構由2001年的27.7:24.9:47.4調整為 39.9:30.1:30。人均生產總值達16978元,是2001年(2001年人均生產總值為3338元)的5.1倍,年均增長9%。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財政收入達4.2億元,是2001年的6倍,年均增長19.6%。
第一產業(yè)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市級以上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達到35家,其中省級2家,產業(yè)化經營率達到55.8%,較2006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先后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國馬鈴薯和胡蘿卜綠色原料供應基地 。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464元增加到2011年的12146元,增長了1.7倍,年均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304元增加到2011年的3532元,增長了1.7倍,年均增長10.5%。
第二產業(yè)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較2001年分別實現(xiàn)工業(yè)總產值和增加值39.9億元和17億元。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20家(入統(tǒng)標準為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分別實現(xiàn)規(guī)上工業(yè)總產值19.3億元、增加值10.8億元。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風電新增裝機131萬千瓦,總裝機達到141.7萬千瓦,并網發(fā)電94.3萬千瓦,年納稅6463萬元,水電、光電開發(fā)同步推進,縣工業(yè)園區(qū)入園企業(yè)達到36家。2011 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2億元(2011年入統(tǒng)標準為投資500萬元以上,2010年以前入統(tǒng)標準是50萬元以上,2001年500萬元以 上項目24個,完成投資3.6億元),是2001年的9.8倍,年均增長25.6%。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億元,占總投資的76.7%。
第三產業(yè)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實現(xiàn)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5億元,是2001年的3倍,年均增長11.5%。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共接待游客135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9.3億元,比2006年分別增長1.5倍和2.7倍。
社會事業(yè)編輯教育事業(yè)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投入資金7600萬元,完成圍場鎮(zhèn)中、圍場鎮(zhèn)第四小學等9所學校教學樓及配套附屬工程。
醫(yī)療衛(wèi)生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農村居民建立健康檔案39.5萬份,建檔率達到89.6%;完成御道口鄉(xiāng)衛(wèi)生院擴建及27所村衛(wèi)生室建設,90%以上的村衛(wèi)生室達到省級標準化要求。
文化事業(yè)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建農家書屋111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36個,開展文化下鄉(xiāng)活動28次。
基礎設施
2011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共實施了7個少數(shù)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城建重點項目52項,新竣工房地產開發(fā)面積25萬平方米,新建公租房252套、廉租房50套;縣城供熱二期、供水增容工程順利竣工,縣城集中供熱普及率和供水普及率均達到68%。
歷史文化編輯民族文化
木蘭圍場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居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蘊藏著五千年的紅山文化,千余年的遼金文化和三百年的大清木蘭秋狝文化。木蘭圍場從新石器時期有人類居住開始,到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群,燕、秦時期的長城,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元朝的白塔,再到境內現(xiàn)存的康、乾、嘉三位皇帝御筆所書的碑刻等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豐厚獨特的滿蒙文化。滿族特色的《霸王鞭》、《太平八角鼓》、《太平薩滿舞》、《滿族說唱》、滿族宮廷舞蹈、滿族《二人轉》、“二貴摔跤”和蒙古族舞蹈、蒙族曲藝《好來寶》、蒙族器樂演奏等一批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節(jié)目,至今興盛不衰。特別是《太平薩滿舞》曾獲得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文藝匯演銀獎,蒙族曲藝《好來寶》曾獲得河北省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一等獎。
民間文藝
根雕根雕又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樹根等)的自生形態(tài)及畸變形態(tài)為藝術創(chuàng)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chuàng)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的一種民間藝術。剪紙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不是依靠機器而是純粹手工制作,常用的方法有剪刀剪和刀剪兩種。剪紙的紋理大致可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皿、花木、果菜、山水等。竹板落子在圍場表演的竹板落(lào)子中,一人“單口”的稱作“耍單錘”,二人“對口”的稱作“一把鞭”。為配合春節(jié)、廟會等秧歌會,可就地圓場,也可登臺,二人對口唱時,根據情況進行化妝,即化妝為丑、旦角各一人,一般旦角(多為男旦)打板,承擔主要唱段與劇情中的一個或幾個主要角色,可伴有簡單輕盈穩(wěn)健的舞步,如另有專司伴奏人員可持并耍扇子及手絹,而丑角一般在開場白以數(shù)板形式先打一“辮穗”,在旦角主唱到具有轉折、過渡、人物變換等唱段,接旦角“下音”。丑角若不打板,可持手絹或半截“霸王鞭”,還可見景生情插科打諢,臨時抓詞,給觀眾以詼諧俏皮的幽默感。
名優(yōu)特產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特產主要有:一品鹿唇、杏仁露、煎碗坨、年糕、烙糕、散狀、甘溝口粘豆包等。
名勝古跡編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內旅游資源主要有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qū)、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木蘭圍場、千年雙榆樹、東廟宮、將軍泡子、塞罕廟、月亮湖、七星湖、塞罕塔等旅游景點。木蘭圍場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灤河上游地區(qū),以其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山川形勝甲于紫塞載入史冊??滴醵?公元1681年)首次看中這塊“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行勝抱神京”的境地。清帝為“肄武綏藩”設立木蘭圍場,每次秋季到這里舉行圍獵,史稱木蘭秋狝。東廟宮東廟宮座落于縣城以南26公里,伊遜河畔。該廟宮又稱“興安大嶺神祠”建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作為嘉慶皇帝“拈香小憩”和接見內、外蒙古、新 疆、青海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隨圍射獵、賜宴的活動場所??偯娣e為2400.5平方米,屬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中的“塔里雅圖伊遜哈巴齊”圍場。東廟宮內外,現(xiàn)存參天古松75棵,已有190余年樹齡,山門題額:敕建敦仁鎮(zhèn)遠神祠,在青山碧野之中形成了國內現(xiàn)存較為獨特的廟宮合一建筑。月亮湖月亮湖是一個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湖,外觀形狀圓似天上之月,是一處集森林、草原湖泊為一體的自然景點。七星湖七星湖,原名火泡子,因康熙火燒噶爾丹糧草得名,原有七個小湖,現(xiàn)已連為一體,08年從新改建。